歡迎來到樸門.org

我是臉書 樸門小跟班 的 Evita,歡迎你來到這個我和先生一起創辦的網站。

在臉書上,我的自介寫著:

” 自 2013 年跟著另一半搬到澳洲的一個昆士蘭小鎮後,就跟在他身邊做事,慢慢累積許多實作的技能;而在澳洲的樸門人生不知不覺在2017年邁向第五個年頭時,我從一開始的埋頭苦作、到行有餘力可以多投入一些社區活動,一路走來可分享的故事超多的啊!! 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我開始紀錄起當時的樸門日常,讓大家有機會一窺究竟我們對樸門生活的實踐和理念為何。那為什麼我是小跟班呢?? 自 2013 在台灣拿了樸門認証後,我對於實踐樸門的必要知識還是要仰賴家裡的老爺,不論是理論上的學習或實作的技能,如木工、建築或種樹等等,所以說我是個小跟班、在他身邊默默吸收必要知識也不為過。 2021 年中,在澳洲的樸門生活正式劃下句點,目前跟老爺一起回到紐西蘭南島過生活,幸運的在 2023 年 10 月底進駐新的農場,重新來過的樸門農場建設生活,讓我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而這回也有了新身份:小農牧羊人和森林復育守護者! 新生活即忙碌又充實,但一有空閒我還是會持續跟大家分享紐西蘭的樸門人生新篇章 :-)”

2023 年底回台灣時,有幸被邀請至不同的社區和樸門基地做分享會,當時有一位與會的朋友問我有興趣將過去 10 年做樸門的經驗,結合臉書上分享的 po 文,出版成一本書嗎? 我當下的反應是:完全沒有過這個想法 ! 畢竟當初會開專頁,也只是為了讓在台灣的親朋好友們,更了解我們在澳洲園區做的樸門事,後來會發展成幾千人追蹤的專頁,則是完全出乎意料。

後續我和老爺思考了許久,決定打造這個網站,一來可以將過去 10 年的樸門經驗分享文章,一一根據樸門元素做分類,讓有興趣針對特定元素的朋友們,可直接前往分類閱讀,不需費時在臉書上搜尋;二來考量英文的樸門學習管道很多,相對來說中文的網站少,若將部分樸門理論整合在網站,搭配上我過去 10 年的 po 文,希望能提供母語為中文的樸門初學者一個學習平台;最後,為了世界上的樹木著想,將資訊放網上,而不砍樹印書,也是我們一個小小的堅持啦。

本網站使用守則:

目前 95% 的文章都是自己實踐、並 po 在臉書上的心路歷程,之後會慢慢超加其他台灣樸門朋友及老師們的實踐心得;有興趣持續閱讀的朋友們,歡迎你加入訂閱名單,如此一來,每週若有新上架的文章時,你就會收到 email 通知哦。

動物系統

動物系統的確在樸門生活裡扮演著重要的一環,每一種動物都有著不同的天性,如何擅加利用牠們的天性、以達到生態系統裡的效益,同時把牠們照顧得好,是樸門人必須要學習的重要課題之一。而在台灣,由於土地面積不大,能夠畜養的動物有限,因此比較常看到鳥禽類的樸門動物系統案例,四隻腳的動物,如:牛、羊、豬等就少見許多。在這部分的篇幅裡,我將過去 10 年飼養過的動物經驗一一寫出來和大家分享,除了家禽類之外,還有如豬、山羊、綿羊等,而隨著紐西蘭的生活愈漸穩定,養奶牛也是計劃中的事項,等一切都上手後,介時也會和大家分享。

* 飼養前的考量 *

園區一景:由此照片便可看出澳洲園區嚴峻的花崗岩地型,除了整地種菜種樹有超多石頭要挖之外,炎夏或缺水時,地景就如照片一樣,黃黃乾乾給人一種寸草難生的感覺

以澳洲園區的花崗岩層地型、沙質土的土壤條件,再加上水氣不充沛的其他因素來看,養任何四隻腳的動物都必須先考量:
– 我們的土地是否可以提供這些動物需要的養分 ? 如果必須向外購買大量的有機飼料,那麼這些動物長久下來就會造成我們財務上的負擔。
– 花崗岩層地型,種植任何作物都不容易,冬季打霜時,連草皮跟雜草都長不出來,因此我們需要的四隻腳動物必須能吃多元化的飼料和牧草,如:各式蔬菜、樹葉、牧草等
– 水氣不充沛,就代表著動物待過的區塊,若沒有妥善的管理,很容易就會沙漠化;試想,若是我們養了牛,但一直不下雨,牧草長不出來,牛隻們就會不斷啃食草根,最後導致寸草不生。
– 環境如此嚴峻,我們所選的動物除了要符合上述條件之外,如果可以提供我們多元的產出,當然更理想。

這也就是為何澳洲園區從初期養豬、後期漸漸以山羊為主的原因,牠們不怕熱、幾乎什麼都吃又不挑食、體型小不重,對土地的影響較小、亦可供給我們羊奶、羊肉等;跟豬比較起來,豬的食量是山羊的兩倍、體型較重又愛挖地,較易對土地造成沙漠化的影響,唯一的產出就是肉品。至於牛和綿羊,我們一開始就不考慮,主要就是這兩種動物只吃特定的牧草;而牛不只食量大、喝水量也大,綿羊則怕熱。

以上是我們在澳洲八年來,試養跟選擇不同動物的心得,每個人的居家環境不同,因此在養動物時,一定要好好考量各項天氣和土地的條件,選擇最適合當地生長環境的動物,才不會造成動物不舒服、土地負擔過大和自己工作過量的情形。

而自 2023 年在紐西蘭南島南區買下小型牧羊場後,我們便積極替土地轉型;過去六、七年來,前地主只放養綿羊,完全沒有其他動物,而考量樸門系統必要的多樣性,我們除了雞鴨之外,也會再次飼養豬 (雨氣充沛,草皮應該會恢復地較快),而除了前地主留下的綿羊之外,因著農場的地勢較陡,平緩的區塊不多,我們應該只會飼養兩隻牛:一隻媽媽 + 一隻小牛,讓彼此可以作伴,加上牛隻體型本身就重 (成牛一隻大概為 400 公斤左右) ,若飼養腹地過小或數量過多,很容易會造成土壤緊實、草地光禿的環境問題。當然,我們目前才剛進駐一年,之後會透過觀察雨量、土質、地型因素,加上動物天性和牠們的產出是否符合我們需求,而逐步修改哦。

* Deep Litter – 動物居住環境 *

(07/2019 澳洲) William 換工的時間快要結束了,這幾天他不斷積極地問問題,是個好學的孩子。前幾天老爺帶他去一位朋友家鏟一大車的牛羊便便回來填新的花圃,鏟著、鏟著,他忍不住問道:How do you harvest the manure of chickens and ducks? (我們如何收集雞鴨的糞肥?) 不同的設計會有不同的收集方式,我們使用的是 deep litter 的收集法,而不是像朋友家一樣,任由動物在房舍隨處大小便,一段時間後再一起處理。

在山羊的房舍地上鋪上厚厚一層稻草,是 deep litter 的好開始

所謂的 deep litter 是一種動物居住環境管理模式。在剛開始養動物時,可先在房舍裡鋪上厚厚一層 (30~50公分) 的乾草或木屑做為動物的床,隨著動物在房舍裡休息、大小便,這些乾草和木屑會吸收尿液的濕氣、並和糞便混合、分解。每隔一段時間,我們會鋪上新一層的乾草或碎紙,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動物房舍裡就會形成厚厚一層的土壤。當肥沃的土壤形成後,可以一次將厚土清出,跟其他的堆肥混合,直接用在花園裡;或是直接在厚土裡種下新的作物。

鴨舍、雞籠裡的厚土,我們每隔一、兩年會清一次,每次清理時都可以看見裡頭分佈著許多的真菌絲和蚯蚓,充滿生命力;這些厚土會跟等比例的蚯蚓堆肥混合好,再堆在果樹根部,替果樹施肥。至於羊舍裡的厚土 (前身是豬舍) 已經累積近五年了,因為面積過大,老爺沒有清出的打算,而是期待著有一天我們不再養羊時,直接在這塊厚土上種植大量的南瓜、絲瓜、小黃瓜等各式瓜類,將曾經的豬、羊舍化身為生產力極高的良田 !

Deep litter 的應用很廣,像美國有名的牧草農夫 Joel Salatin,每年冬天都會將他近百隻的牛趕進穀倉裡,每隔幾天他就會進去鋪上厚厚一層稻草和一些玉米;一整個冬天裡,這些牛隻腳下的稻草和牠們的屎尿混合、加上牛牛們的體溫,逐漸發酵,形成一座大型的堆肥場,間接為牛隻們提供保暖的熱氣。當冬天結束後,穀倉裡的厚土早已累積了一、兩公尺高,此時埋在裡頭的玉米也已經全部發酵,這時 Joel 會把豬仔們關進穀倉裡,讓豬仔們瘋狂地把這些發酵玉米挖出來飽餐一頓,等所有的玉米都被找著也吃掉時,這些厚土也被翻攪地差不多,Joel 就可以直接把這些厚土堆肥用在春季的菜園裡,完全是 deep litter 和動物天性完美配合的好案例 🙂

我們園區飼養的動物不多,但 deep litter 系統讓我們省去不少清鴨舍、羊舍的時間,同時透過這個系統也間接讓我們的土地更肥沃哦。


* 維持動物腸道健康 *

(08/2019 澳洲) 大家有聽過 DE – Diatomaceous earth 嗎? DE 簡單來說是石化海藻磨成的粉,含有大量約 80~90% 的 silica (矽土/二氧化矽)。

大約五、六年前我們剛開始養豬時,老爺上網搜尋天然的除寄生蟲品,發現 DE 是很多不想使用藥品的農夫會廣泛利用的天然除蟲劑。於是每天早晚我們固定在豬豬的食物裡摻入一湯匙的 DE 粉末,沒想到一個星期後的某天早上,老爺在豬舍裡、豬豬們大小便的區域發現 4、5 隻長約 20 公分的蛔蟲 ! 接下來好幾天, 豬仔們都有陸續排出長短不等的蛔蟲,可見 DE 真的可以除蟲 ! 後面兩年養豬的日子裡,我們還是固定會放 DE 粉末在豬仔的食物裡,一直到讓牠們進冰箱的那天,屠夫在檢查牠們的肝時,告訴我們這些豬仔都很健康,完全沒有寄生蟲的問題,也問我們都用哪個牌子的除蟲劑,一聽到是 DE 他整個人非常驚訝,但也再次稱讚我們的養豬之道。

改養山羊後,老爺還是習慣在牠們的食物裡固定放 DE,這幾年來,咱家四隻腳的動物們都有屠夫認証的健康的肝 ! 當然維持園區動物的健康不是只有靠 DE 而已;對於羊、鴨、雞舍的清潔老爺有著高標準,此外,我們也會固定移動動物,不讓牠們在同一個區塊待太久,規律地移動牠們也是降低感染寄生蟲機率的好方法。除了 DE 之外,我們也會在牠們的飲用水裡加入一些蘋果醋 (每三天一次) 和少量的大蒜 (一個月一次) ,可以提高牠們的免疫力。

這一、兩年來,我們也注意到 DE 逐漸出現在健康食品店裡,推崇它的營養師們認為 DE 可以維持腸道健康,所以我和老爺每週三、四次的早餐裡也會加入可食用的 DE 粉末。有興趣了解的人,可以參考一下這個網站哦。


* 各式動物的自理清潔模式 *

網路示意圖:雞的洗澡模式,英文為 dust bath

這麼多年來,我們養了許多種不同的動物,每一種動物的洗澡 (或該說清潔自理?) 的方式都不同。鳥類、家禽類如鵝、雞和鴿子們的清潔方式大同小異,鴨子則是完全不用沙,只用水清理自己。豬豬們的習性是會先把自己浸泡在泥漿中,通常是牠們挖個洞,我們再把水倒進去洞裡,有時我們不在,牠們自己會把飲水槽推到洞旁邊,再把水打翻進洞裡,享受泥漿浴;接著起身再去附近的大樹下,在樹幹上使勁地磨蹭,把泥漿磨去,最後大力一甩,整隻豬乾淨無比。山羊們的清潔方式稍微不同但很相似,牠們不喜歡水,但會天天在不同的樹幹上磨啊磨,有時也會像母雞們一樣,挖個小沙坑,在沙土裡翻滾著幾圈,再去磨樹幹把沙石和身上可能有的小蟲磨去。

想來,其實生態界的動物們,不外乎就是用水、沙兩個物質做媒介來打理自己,除了有清潔的作用之外,也可以透過沙土把身上可能帶有的寄生蟲除去。版友們家裡有養什麼不同的動物嗎? 歡迎跟我們分享牠們特有的清潔方法~~

* Animal instinct 動物直覺 *

(12/2021 紐西蘭) 在獸醫夫妻家待了近兩個星期,我們每天晚上東南西北的聊些種植、食物保存、育養山羊的話題,另一個最常聊的就是先生的獸醫看診經驗。獸醫爸爸 Paul 跟我們分享了一些以往沒接觸過的動物知識,如:
– 一頭乳牛正常狀況就是只懷一胎,但如果不小心生了雙胞胎都是同性別的話 (公公/母母) 不影響牠們日後各自的生育能力;然而,若是雙胞胎是一公一母的話,小母牛出生看似正常,但卻完全沒有生育能力,Paul 說這是因為母牛懷胎時,會以小公牛的成長發育為主,分泌出較多的雄性賀爾蒙進而影響同胎小母牛子宮的發展,最後造成小母牛不育。我驚訝地問他:100 % 都是這樣嗎? 他說 99% 都是如此,目前沒有任何的治療方法,這些不孕的小母牛最後會被送去屠宰場…
– 狗狗的視力大約只有 1.5-2 公尺的範圍,牠們大多是靠敏銳的嗅覺來判斷來者是熟人還是陌生人;而貓咪的夜間視覺比白天好 2-3 倍,所以牠們在夜間也比較活躍;動物裡視力最好的是鷹類,無動物能敵 !
– 他們家養了一隻西施犬、一隻貴賓狗,他說貴賓狗是少數犬類裡不會主動掉毛的狗狗,所以才會受許多主人的喜愛 (不用清毛 XD),而正常來說,一年需幫貴賓犬剪毛 4 次,不然除了夏天會有過熱問題的之外,捲毛也會影響牠們的視力。

獸醫家的四隻山羊,咱家老爺和獸醫太太都熱愛山羊;因此結緣成不錯的朋友。

他也跟我們分享從醫這麼多年來最特殊的動物經驗,就是 10 年前南島基督城大地震時發生的事。其實 2010 年 9 月才是第一場,當時發生在清晨 4 點多,人們都在家睡覺的時間;而第二場嚴重的地震就是大家比較記得的 2011 年 2 月 (我也是記得這場),這場地震發生在中午 12 點多,當時 Paul 正在附近的乳牛農場出診,他印象很深刻在地面開始振動前的 20-30 秒,草地上所有的乳牛們 (約 300 多隻) 瞬間一個個及地坐下、開始大聲哞叫,讓站在乳牛群中的 Paul 有些站不住腳 (試想 300 多隻、每隻重達 400-600 公斤的牛隻們,同時坐下時對地面造成的振動會有多大! ) 等 Paul 回過神來時,發現身旁所有的乳牛都坐下後,地面就開始大力搖晃,而所有的牛隻都不叫了,靜靜地坐在地上等著地震過去;處在牛群間的 Paul 就這樣跟著牠們晃啊晃的等著地震過去,震動結束後,牛隻們一一地站起來,開始各自吃著身邊的牧草,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 (但基督城中心早已被摧殘…)

Animal instinct 動物直覺一直都是獸醫們之間津津樂道的故事,Paul 進而分享當時在小鎮發生的許多神奇動物事件;如某位客戶失蹤近一年的貓咪,在地震發生當天神奇地回到自己的家,跟主人共度地震期;某位先生家的拉不拉多犬當天 12 點出頭,當主人準備出門買午餐時,一直狂吠、咬他的褲管阻止他出門;另一位客戶正在廚房煮午餐,家裡兩隻貓咪狂叫到讓她關火安撫牠們,才沒讓她家被燒掉 (地震時大家一定要記得關火啊!) 等等,這些真實發生在小鎮居民身上的事,讓大家理解到動物們的神奇預知能力 (哪像我們人類要被簡訊提醒啦 ?!? ???? ) 在獸醫夫妻家的時光即將要結束,感謝他們無私地跟我們分享這些平常接觸不到的動物知識和故事。



樹木

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