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生

* 佛手瓜 Choko *

老爺和我在台灣時,每週最愛煮的菜之一就是龍鬚菜,不論用薑蒜清炒或川燙之後淋上特調醬汁都超下飯;然而,移民到澳洲的這幾年,遍尋不著龍鬚菜,倒是發現了佛手瓜 !

龍鬚菜和佛手瓜是同一株植物,只是龍鬚菜是作物攀爬時長出的嫩芽,而佛手瓜則是開花後結出的果實。在澳洲,佛手瓜還挺普遍的,盛產時在超市就可以買到;身邊的澳洲朋友調理它的方式大致有:剖開加培根焗烤(用佛手瓜取代馬鈴薯,吃起來較清脆也健康)、切塊川燙後放進沙拉裡、刨絲混合起士和菠菜一起烤成鹹味馬芬等。

我喜歡的調理方式則是切片跟其他蔬菜和蘑菇清炒、或和排骨一起熬湯、刨絲炒肉絲、用佛手瓜取代青木瓜,做成佛手瓜沙拉等。有一年一位朋友送了 10 公斤的佛手瓜給我們,我則是把它們去皮刨絲後先用鹽醃20分鐘,接著直接混入醋和少許的蒜頭,再將佛手瓜絲裝罐,讓它們浸在醋裡發酵約兩個星期,就可以開罐當小菜享用了。

這一、兩年我也試著在溫室裡栽種佛手瓜,讓它的生長季節延長一些,夏天時我們吃著龍鬚菜,入冬時享用佛手瓜燉雞湯,感謝大自然賜予我們這個一物兩吃的美妙植物。

圖片裡的瓜是 jam melon,原生種從非洲來,它長得超像西瓜,最重可達 5 公斤,一旦採收後可以保存至少 1 年左右。由於它沒什麼味道,大部分的澳洲人都將它用來做果醬,其中最常見的食譜就是 lemon and jam melon。給我們種籽的奶奶說,將 jam melon 的果皮和種籽去除後,放入等量的糖 (超甜…) 跟 8 顆檸檬的汁,一同煮到整鍋醬都濃稠後就可以裝罐。她送我們種籽時也送了一罐這個果醬給我們,對我們來說,味道實在太甜了,假使我有時間煮醬的話,一定會將糖減量一半。

她說 jam melon 在她很小的時候 (大約 1940~1950 年間) 是家庭菜園裡常見的蔬果之一,因為好種,每一顆又都可以長超大,所以很適合餵養全家。她說除了做果醬之外,她媽媽也會將 jam melon 跟不同的蔬果混合,做成各式蘋果派、南瓜派和一些鹹食 (她大多只記得甜食 XD),這點感覺跟台灣的冬瓜很像,味道淡、好種又大顆,適合拿來填充各式甜點。

她說近年來很少在市場上看到 jam melon,但她一直保留種籽、每年也持續種它並做成果醬,對她來說是一個兒時的美好回憶。想了解更多它的資訊,可以讀這篇文章:
https://www.completehome.com.au/outdoors/jam-melons.html

至於大家留言的北瓜,我有稍微搜尋一下它的資料,其原產地和 jam lesom 不同,北瓜是美洲作物。說真的它們的確長得很相似,但仔細看圖片就會發現其實果皮紋路和種籽不大相同。也感謝大家的留言,我才知道原來除了冬(東)瓜、西瓜和南瓜之外,真的有北瓜 XD

目前在園區跟冬天的降霜搶時間的,還有這一排的奇亞籽花 Chia Plants。

旱災時老爺不想讓梯田區光禿禿,畢竟有長作物對土壤和行光合作用都有幫助,剛好手邊有一包學生留下來的奇亞籽,他就隨意灑了一堆在梯田區。沒想到一、二月的雨水來得超剛好,也讓這一片奇亞籽長得頭好壯壯。

一般人對奇亞籽的印象大多是籽很有營養、泡開吃有西米露的口感等等,但如果你有機會在家種奇亞籽,記得一定要試著風乾它的綠葉當茶喝。五、六年前我們開始種奇亞籽時,就搜尋過跟它相關的文章,當時只有一篇從 The Permaculture Insititution 找到有關葉子做成茶來喝的報導 https://www.permaculturenews.org/2009/04/06/chia-crop-potential-and-uses/;裡頭寫到奇亞籽的葉片裡有很多的抗氧化物,並有排毒的效果;所以每年只要有種奇亞籽,我就會風乾一部分的葉子當茶喝。奇亞籽茶喝起來跟烏龍茶的味道有點像,冬天時跟其他風乾的香草茶搭配著喝,非常令人滿足。

奇亞籽作物很好種,但它開花後到結籽的時間很長,有時候等不及結籽,霜降就將它們冷死,所以我們收成種籽的次數不多,但每次種都可以將葉子風乾做成一大堆的茶,加上蜜蜂們很喜歡它的花,因此即使有可能收不到籽,我們每年都還是會種上一大片。這幾年來關於它做成茶所帶來的好處也愈來愈多人關注,有興趣的版友們可以在家試著種種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