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技巧&要點

本頁目錄:肥料﹡土壤溫度空氣溫度活性覆蓋物作物搶收/保存作物種植時間影響

* 肥料 *

種植任何作物時,土壤的各種養分均衡是很重要的;但不同的作物多少還是有一點點差別,大致來說:
– 葉菜類,如青江菜、大小白菜、萵苣、空心菜、芥蘭、羽葉干蘭等,需要氮肥 nitrogen 比較多;
– 開花結果的作物如蕃茄、甜椒、節瓜、茄子等等,需要磷 phosphorus 和鉀 potassium 比較多;

這當然不是說它們需要什麼較多,我們就只給它這些養分;但若是在種植過程中給錯養分,的確會有不同的結果。如施過多氮肥/澆新鮮尿液在蕃茄上,它就會長過多綠葉而不開花結果;若葉菜沒有氮肥,葉片則會呈現黃色、不健康的狀態。通常我們會使用的自製/天然肥料有:
– 新鮮尿液 (氮肥)
– blood & bone (磷和鉀)
– rock dust (提供陸地上的各式礦物質)
– 蚯蚓糞肥,casting 或 juice 都可 (提供各式營養)
– 自製堆肥 (提供各式營養)
– 海藻液肥 seaweed solution (提供海洋裡的各式礦物質)

除了自製各式堆肥之外,我們也會使用 blood & bone (有粉狀也有液態狀,圖左)、Seasol 海澡液肥 (圖中) 和 Epson Salt (提供礦物質)。

此外,在種各式作物時,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 pH 值;大致來說將土壤的 pH 值維持在 6.0 ~ 7.0 之間是最好的,但有些作物如蕃茄跟大頭菜,喜歡 pH 值 5.5 的土壤,因此可以灑點 sulphur 硫磺讓土壤的 pH 值降低。若要提升土壤的 pH 值來種十字花科類如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等,則可灑些 ash 木灰或 lime 石灰粉。

最後要提醒種菜新手們,在買土時,要分清楚購買的是:
– soil / top soil 土壤 / 表土
– potting mix 培植土 (用來培育苗)
– compost 堆肥,非化肥

一般來說,如果你買了一個新菜圃需要填土進去時 (而不是直接種進後院裡),可以在底層先填 20 % 的木塊或木屑,接著填進 50% 的表土,最後再鋪上 30 %的堆肥即可,若是全部都用堆肥的話,不僅花費過高、土壤過肥對植物也不好哦。

這段時間有愈來愈多人投入種菜圈,還蠻令人開心的,希望大家都能跟我們一樣在種菜中得到無限的樂趣 😉 (By 樸門小跟班)

* Soil Temperature 土壤溫度 *

有很多剛開始種菜的朋友們都會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種子包裝上寫這個溫度,但真實種下去的時候都發不了芽?

因為種子發芽要的不是空氣溫度,而是土壤溫度啊 ! 意思就是,假使氣象預報說今天是 15 度,但陽光大好、日照時間有超過 6~8 小時,那土壤溫度就一定會達到 15 度以上;但若是整天陰天、沒什麼太陽,那體感(空氣)溫度就算有 15 度,土壤溫度可能就不一定會達標,很可能會低個幾度。此時若將種子種進土裡,連續好幾天土壤溫度過低,我們又一直澆水想讓種子發芽,種子最後就會因濕度過高發霉、或因土壤過冷發不起來被蟲給吃了,都有可能啊。

這樣的狀況很常發生在溫帶地區或日夜溫差大的地方,以我們的種植經驗來說,冬末初春時最容易發生這種事。有一年的天氣很奇怪,明明都十月底了,但夜間溫度比往年都低,因此即使白天的日照開始變長了,土壤的溫度還是比往年低一些 (要知道土壤或水體都是很大的範圍,加熱或降溫都需要許多時間)。那年自發性生長的蕃茄苗和南瓜苗大概到 11 月初才出現,也因為生長時間被縮短了兩、三個星期,間接影響了南瓜的收成量。

如果你跟我一樣住在溫帶地區的話,有兩個方法可以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

1 – 不播種,買育好的苗來種就好;即使土壤溫度過低,苗種下去之後,剛開始的生長會緩慢些,一旦土壤溫度達到理想,作物就會開始生長。我們的農夫朋友 Tom 叔叔每年 6 月 21 日正冷的時候,就會把豌豆苗種進土裡;整個冬天它的生長極度緩慢,然而春天一到、土壤溫度回升時,這些豌豆們長得比什麼都快,也因此他每年都是市場上第一個產出豌豆的人。

2 – 在溫室裡育種。這是我們最常做的,畢竟當初蓋溫室蓋得那麼辛苦,除了讓我們冬天還能種菜之外,也是為了冬末初春時,能搶先育苗,這樣才能確保某些作物,如蕃茄、南瓜、節瓜、玉米、洛神花的生長期足夠。但要注意的是,初春從溫室育好的苗在種進土壤之前,最好可以先放在戶外個兩、三天,讓這些苗先習慣一下溫室外的溫度,才不會適應不良哦。

通常從溫室移出的盆栽,我們不會馬上種進土裡,會讓它們在戶外待上個幾天,這個步驟英文叫:harder up。

主因是外頭體感溫度雖然已達 25 度以上,但土壤溫度才是作物生長的關鍵,冒然種進土地,植物根部一下感受的溫差太大,就容易死亡。因此先把植物移到戶外,讓植物曝晒在日照下,接受烈日的洗禮;然後晚上在戶外度過感受夜晚的溫度,約三~四天後再種進土壤裡,存活率才會高。

當然,我們也鼓勵大家多多跟住家附近的農夫們聊天,從中吸收當地的農作知識,也會知道季節交替時有什麼必須要注意的細節,這樣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哦。(By 樸門小跟班)

此圖是我們頭幾年參加當地的有機種植圑體活動時買的一張種植時間表,由當地經驗老道的農夫們完全依照我們小鎮的氣候所整理出來,這些年對我們的幫助超大。建議版友們也可以在居住地四處詢問是否也有這樣一張 localised 的資訊可以索取哦。

* 空氣溫度 *

據說今天是澳洲各地破最高溫紀錄的日子,南澳如墨爾本還被預期衝高至 46~48 度,因為冷氣用量爆增,各地也頻傳停電或跳電,這波熱浪來勢洶洶啊 ! 至於我們家位於高地 (海拔 820 公尺),很幸運的今日最高溫只達 31 度,中午吃飯時換工 Tieney 問我們高溫對種植有什麼影響??

要討論溫度對植物的影響是很深遠的一個話題,基本上要分成空氣溫度和土壤溫度來看;每種植物對空氣溫度的忍耐力不同,有些植物在空氣溫度達 24 度時,就會停止光合作用(生長)、呈現凋零的狀態來減少水分流失,如節瓜、西瓜、南瓜等。平均來說,32 度左右的空氣溫度就是大部分作物和果樹忍耐的極限了。至於土壤溫度影響最大的是發芽和嫩芽的成長速度,如果土壤溫度過低、即使空氣溫度達到 20 度以上,許多種子還是不會發芽,而幼苗的成長幅度也有限。

至於今年這種春季冷吱吱、一到夏季直接飆高溫的鬼天氣 (已近五個星期都天天破 30 度,往年夏天都只有1~2 次的熱浪會飆到 30 度以上,其餘時間大多 25~28 度間) ,我們有注意到下面這些現象:
– 去年一月底我們已有大西瓜可吃,但今年目前為止最大的西瓜也還不到我的手掌大…
– 今年的小黃瓜皮比去年厚 (因為日夜溫差過大的關係)
– 今年的豆子大部分又短又肥厚、皮粗,不像去年的豆子大部分都長、且皮嫩
– 今年碗豆完全種不出來,春天過冷不發芽,好不容易春末發芽了,一到十一月高溫一來,長不到 15 公分就被晒死了…
– 今年各式蔬菜都生長緩慢,如空心菜、蕃茄、玉米筍等;去年我記得空心菜一個星期可以長 10~15 公分,但今年每週有長大概 10 公分就很開心了
– 今年也完全沒有香菜,跟碗豆一樣,長出來沒多久,一熱到就開花不長葉了…

目前我們採取的策略除了勤澆水、集中種植區塊之外,也有加厚覆蓋物的高度;如果高溫再待續下去,我們就會考慮在菜圃上方懸吊麻布做遮陽了~~(By 樸門小跟班)

* Living Mulch 活性覆蓋物 *

我們第一次聽到 living mulch 活性覆蓋物這個名詞,是大約三、四年前從 Darren Doherty 老師的一次訪談中提到的。Living mulch 的概念是用活體植物替土壤做覆蓋,而不用一般人常用的乾稻草;Darren 解釋說,當土壤上長滿活的植物時,土壤也才是真正的有活性;因為透過活性覆蓋作物,能不斷地將空氣中的養分儲存進土壤裡;而單純覆蓋乾稻草,雖然可以達到覆蓋的效果,卻無法做到增加土壤養分這件事。

在園區的最後幾年,我們不再追求處處都用乾草做覆蓋物,而是適時地讓各式雜草花卉隨處生長,讓這些活作物替土壤做覆蓋。

活性覆蓋作物有很多選擇,端看你的氣候而定。我們冬天時使用草莓、酸模 (sheep sorrel);夏天則種滿地瓜、南瓜、酢漿草等。另一種做法則是將作物種的密集些,讓雜草無法生存下去,達到除草的目的。而我們的農夫朋友們,則種各式不同的花卉作物來做菜圃跟菜圃之間的屏障,除了抑制雜草的生長之外,更進一步達到 Living mulch & border 的應用,還可以同時販售這些美麗的花兒,一舉兩得 🙂 (By 樸門小跟班)

* 作物搶收/保存 *

這幾天好忙啊! 先是忙著整理家裡,讓電工好做事;接著這幾天的氣象一直有降霜的警告,所以我們趕緊把房間壁爐的煙囪清乾淨、將曬在外頭兩、三年的柴薪搬進屋內,以便今晚第一次的入冬生火。

下午則是花了一些時間再搶收園區裡的作物。有些作物如南瓜、高麗菜,不介意霜降,有些人甚至認為被霜打過的南瓜和高麗菜會更甜;但大部分的夏季作物,如蕃茄、茄子、四季豆、甜椒、蘿勒/九層塔等等,只要被霜凍到都會快速萎縮進而腐爛,因此在降霜前搶收是必要的。一個下午再次收成了 10 顆西瓜 (今年西瓜吃好吃滿 ! 從我回來到現在近兩個半月,我們每天都吃半顆西瓜,還是趕不及收成的速度…)。因為搶收的關係,我們收西瓜時沒有剪到蒂頭,是連末端的綠葉一起採,這樣放置在陰涼處熟成個 5~7 天才會甜。

將半紅帶綠的蕃茄整株砍下來再倒掛,接下來幾週上頭的蕃茄會漸漸轉紅,可以持續從上頭採收一陣子。

另外蕃茄也是整株採下來後,倒掛在屋簷下霜凍不到,但陽光照得到的地方,綠綠的蕃茄會在接下來幾週逐漸轉紅,可以保存比較久。其他的作物如茄子、豆子、甜椒等,搶收後就直接進冰箱或做成醬料,儘快吃完或處理完囉~~ (By 樸門小跟班)

* 作物種植時間影響 *

長時間種出來的作物會比較好吃嗎? 答案是不一定,除了要看是什麼因素讓作物生長趨緩之外,不同的作物種得時間過長,味道也差很多。

因各式因素導致生長季拉長時,不同作物的口感和風味都會被影響。

第一個先想到的因素就是過熱導致過乾。過去 8 年的種植人生,大概有一半以上我都在學習各個作物碰到高溫和少水(蒸發快)時,儘管勤澆水,最後長時種出來的口感和風味上的差異。如:

– 豌豆 snow peas:一遇高溫就會被真菌入侵,豆莢變厚、變短,一定要在入冬時就先種,不然春天才種根本收沒幾公斤。
– 小黃瓜 cucumber:高溫一來若沒有勤澆水,除了皮變很厚之外,也可能會產生 cucurbitacin 葫蘆素,吃起來極苦,微毒;最後只能丟棄。
– 甘藍孢子 brussel sprouts:這算是十字花科裡最難種的 (以我的經驗),一遇高溫即使勤澆水,撐過生長季,最後結球量不多、很容易招蚜蟲,苦味也更明顯。
– 芹菜 celery:生長季過長,中心會變中空,吃起來像在嚼纖維質一樣,雖然沒有苦味,但口感不佳。

第二個因素若是低溫的話 (土壤溫度,非空氣溫度),導致生長季拉長時,有明顯改變的作物有:

– 蕃茄 tomato:結球較小顆,紅得很慢,雖然皮不會過厚,但水份較少。
– 南瓜 pumpkin:低溫長時生長,除了不會長很大顆之外,一株可能只結一個瓜,超可惜。
– 西瓜 watermelon:外皮會增厚、較小顆,但水分跟甜度影響不大,很妙。
– 蘿勒 basil:土壤溫度過低時,葉子增生很慢、很難大量長,而且葉片會有點泛黃,香氣明顯降低許多。

至於不受高溫或低溫影響,只要有澆水就一定撐得過去,口感跟風味也沒什麼影響的作物有:

– 玉米筍
– 四季豆、蛇豆
– 節瓜、飛碟瓜
– 各式椒類,青椒、辣椒等

而各式葉菜類,如萵苣、羽葉甘藍、小白菜、空心菜、牛皮菜等等,生長時間過久,都會有菜梗過老、葉片過厚的問題,我們通常不是很在意,還是會採收來吃。

各式葉菜類若因高溫或缺水,而導致生長期過長時,都會有菜梗過老的問題;將葉菜類種在毛細植床裡 wicking bed,則可降低缺水的影響,高溫時也可以在上方加蓋遮陽布,讓作物有喘息的空間。

以上大概是我立即能想到、也常種的一些作物;小時候常聽種菜的阿公說:農人就是要看天吃飯啊,不是種子播下去就會長的。當時還小,很天真的以為,那是不是水分有顧到、肥料有定期施放就可以 ? 沒想到真正開始種自己吃的菜時,才發現魔鬼藏在細節裡,生長季有許多不同的環節都要顧到,不然最後就是白忙一場… (By 樸門小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