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

蜜蜂

在溫帶氣候養蜂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其中一點就是不能過度採收蜂蜜。蜜蜂最活躍的採蜜溫度大致介於 14~37 度之間,也就是說當天氣過冷時,蜜蜂就不會飛出蜂巢活動,此時留在蜂巢的牠們,最大的食物來源就是之前採集到的蜂蜜。

Stanthorpe 的冬天通常白天氣溫介於 14~20 度之間,但有三分之一的冬天白天氣溫可能只有 10~14 度,假使我們在秋中或秋末時將整巢蜂蜜取走,那麼蜜蜂們就會面臨沒食物可吃的困境。往年我們最大的採集量都是春中或春末,此時可收成的蜜量大概有 20~30 公升;如果當年是個雨水豐沛的好年,我們秋中時可以再收成約 10~15 公升的蜜;老爺會確保整個蜂巢有至少過半的蜂蜜可以過冬。但今年的旱災不只影響我們的作物收成量,同時也影響蜜蜂可採集的花蜜量,因此老爺決定今年秋天不採蜜,讓蜜蜂們能好好享受牠們的成果,同時也確保若今年冬天過冷 (已經有很多人跟我們說會很冷…),牠們不會因為蜜量不足而死亡。

當然寒冷的冬季來臨之前,老爺也會在蜂巢上方放置保暖的地毯、蜂巢出口前放飲水的容器,以便牠們口渴時隨時有水喝。

真心感謝一路帶著老爺學習養蜂技巧的 Tom 爺爺,建議想在家裡養蜂的朋友們,可以試著找一位當地的養蜂者當老師,一來可以像老爺一樣學習到許多在地知識、二來也可以確保蜂巢的健康和牠們應有的適當照護哦。

週一跟週二兩天幾乎都花在蜜蜂身上了。週一一早老爺就注意到其中一個蜂箱外頭爬滿了大量的蜜蜂(swarm 的前兆),果不其然下午我們準備要散步時,就發現一群離巢的蜜蜂聚集在蜂箱不遠的某棵樹上。

所謂的 swarm (中文翻成蜂擁) 通常發生在春夏之間,當蜂巢附近的環境充滿各式花朵時(也就是食物充足時),蜜蜂們就會辛勤地採蜜以便繁衍下一代(及為過冬做準備);此時蜂后也會大量產卵生出無數的新蜜蜂。當蜂巢裡的蜜蜂數量愈來愈多、蜂箱愈來愈擁擠時,蜂后就會帶著原蜂窩約一半的蜜蜂出走找新家。蜂后會先找一個地方歇腳,此時群蜂會團團把牠圍住,將牠包覆在中間,以保護牠;而部分工蜂會四處尋覓合適的地點築新蜂巢,這過程可能會花上數小時甚至超過一天。一旦工蜂確定新家的位置後,整群出走的蜜蜂就會趕緊住進新巢,儲存蜂蜜、讓蜂后在蜂窩內安心的繁衍下一代;至於留在舊蜂巢的蜜蜂就由新蜂后持家。

18 天前老爺率先將原本的 3 個蜂巢分成 5 個,就是想避免 swarm 的發生,畢竟蜂后帶走近一半的蜜蜂離巢會是個損失。沒想到 18 天過去,當我們以為 5 個蜂巢都穩定下來後,swarm 還是發生了,可見蜜蜂繁衍速度之快 ! 於是星期一下午我們確定 swarm 的位置後,老爺立即穿上裝備,手腳迅速地把聚集的蜂群裝箱,再放入其中一個我們認為可能還沒有蜂后的蜂箱裡,期望牠們能穩定下來 (影片請看此:https://m.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rfG_8NZ9tRE) 沒想到昨天中午我去採菜時,發現蜂群又重新飛出,並快速地聚集在另一棵樹頭上,可想見前一晚置放的蜂箱裡應該是有新蜂后了,所以這群蜜蜂決定再另尋新窩。沒想到此時肉攤大叔也打電話來說他家的蜜蜂也 swarm 了 ! 於是我們快速帶著裝備,想說先去處理大叔家的蜂群,再回來處理我們家的。

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就在處理兩個 swarm 間流逝,大叔家的蜂群成功地搬進了新家,而既然我們家 5 個蜂箱都有新蜂后了,我們就決定將園區的 swarm 送給另一對朋友。他們想要蜜蜂想很久了,剛好家裡也有完整的裝備,於是趕緊載著新蜂箱來我們家,短短不到一小時的光景,老爺就將蜂群順利裝進新蜂箱裡,讓朋友帶回家。

一般來說 swarm 中的蜜蜂大多很溫馴,不太會叮人;但老爺在將蜂群置放進蜂箱時,還是被旁邊其他蜂巢的守衛蜂叮了兩次,其中有隻守衛蜂還鑽進我綁起來的馬尾裡,嚇得我發揮平常跑步的爆發力才把牠甩掉。

看來園區的蜜蜂們應該是很滿意目前四處都是花兒(食物)的生活環境,才會繁殖地如此迅速;然而園區已經近 7 個星期沒下雨了,我們有點擔心接下來園區各式作物的生長可能會漸趨緩慢,這樣蜜蜂的食物來源就會變少。希望水氣趕緊回歸,讓園區裡持續地百花齊放,以利蜜蜂們生生不息~~

第一次收成是三個星期前,原本老爺覺得剛分封完沒多久,應該不會有蜜可以採;但 Tom 叔叔聽到我們家的蜂巢分群後,又多飛出一巢的蜂,這表示蜜源一定多到蜜蜂們覺得可以另尋家園,因此在他的鼓勵 + 慫恿下,老爺想說就去查看一下也好。沒想到一檢查蜂箱才發現有 15 蜂巢片 bee frames 已被填上滿滿的蜜,雖說有一些還未被用蜂蠟封起來,但的確可以採收,這一採就是 30 公升 !

所謂的 uncapped honey 是指水份未達 20% 以下,未被吐蠟封存的蜜;由於水份過高,保存較不易,市面上比較難買到,但老爺說水份高很適合做發酵飲品,也因此這幾個星期我們每週都有接骨木花蜂蜜酵飲可以喝。

今天採的這批共 21 片,每一片都被蠟封得好好的,是所謂的熟成蜜,只要不沾到水就可以保存許久。四個小時忙下來,共採收了 35 公升,加上之前的 30 公升,夏天還沒到就已有 65 公升的存量,是有史以來最高紀錄! 這邊要特別強調老爺採蜜只收一半的蜜源,同時也會避開雨天,而夜間溫度低於 7 度時也不適合採蜜;而短短一個月內就採收如此高的蜜量,足見我們園區的蜜源充足。老爺開心地說之前辛苦的做蜂箱和種樹總算有所回報了 😉

* Jelly Bush 澳洲的 Manuka 蜂蜜 *

那天有朋友來找我們閒聊,一下車他立刻問我們:車道上其中一株開著白色花的樹是你們刻意種的 Jelly Bush 茶樹嗎? 後來聊開了才知道原來蜂蜜界著名的 Manuka 麥蘆卡蜂蜜不是只有紐西蘭才出產,其實澳洲也有耶。

我在一個專門討論澳洲原住民飲食的網站上,讀到跟 Jelly bush 相關的資訊,這才發現原來全世界只有紐西蘭跟澳洲才有這種 manuka 茶樹,也只有這兩地能出產所謂的 manuka 蜂蜜。有意思的是,全球 87 種此類型的樹在澳洲就可以找到 83 種 ! 主要分佈在北新南威爾斯跟南昆士蘭 (難怪我們家有~)。manuka 蜂蜜有名的地方在於它含有高量的 ‘methylglyoxal’ 成份,它被證實可有效的抗細菌;而澳洲的 jelly bush 蜂蜜裡 methylglyoxal 的含量是紐西蘭 manuka 茶樹近兩倍,在早期也廣泛地被澳洲原住民用在開放性傷口、膿包和燙傷,它不只有抗菌療傷的功效,亦可撫平傷疤幫助增生新皮膚,簡直就是高效的可食性跟藥用性兼具的蜂蜜。

然而 jelly bush 的蜂蜜並不容易採收,它非常的濃稠,所以才被取名為 jelly (果凍般的蜜),這也是為何在澳洲採收這種蜜的發展比紐西蘭慢了幾年,也一直到近年來有人去研究它,才發現它的功效如此強大。我們家後山滿滿都是這種 jelly bush 茶樹;前幾天跟老爺起個大早去爬環山步道,一走到山頂就聞到超濃郁的花香,靠近花朵仔細聞更有黏膩的糖蜜味,也難怪我們春夏季採收的蜜比秋末濃稠許多。

目前澳洲市場上已經有許多養蜂人家專門出產這款蜂蜜,其中含量 +550 的一款,賣價高達 1 公升近 $200 澳洲;但我們不認為這樣的養蜂模式是對蜜蜂友善的…要能出產如此高含量的蜂蜜,要不就是蜜蜂只被餵養這種茶樹花(試想只吃一種食物,蜜蜂們會健康嗎?),要不就是在製造過程需消耗大量能源,才能確保高含量的產品,不論是哪種都不太好。我想除非真的有藥用需求,不然購買澳洲原生茶樹區產出的蜂蜜(North NSW & South QLD),應該多多少少都會有含一些 jelly bush 的成份 (畢竟我們無法告訴蜜蜂們牠們該採什麼花,所以只要附近有茶樹種應該都會採得到)。

小小一個 jelly bush 的話題,解了我長久以來的疑惑,讓我終於理解為何園區春夏季的蜜都濃到化不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