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建立&財務規劃經驗談

本頁目錄選單:買地看地的樸門考量(澳洲)﹡創建園區的財務規劃生計/賺錢規劃年種植作物的計算

* 澳洲買地看地的樸門考量 *

上週末我們除了將肉攤大叔的菜園完成之外,週六還應邀去看了一位朋友剛買的新地。

還記得我之前提到過這場還看不見尾聲的疫情,讓身邊許多朋友的生活和人生觀有了重大改變嗎? 這位朋友就是其中之一,暫且叫他 A 好了。一、兩個月前昆州剛解禁時,A 立刻開車來找老爺聊天,言談中他提到對於疫情接下來的發展、未來澳洲可能會有的經濟衰退感到不安,因此開始積極找地,希望可以在兩個月內從城市搬去山中,打造一個自給自足的新天地。而他來找老爺聊天的目的之一,是希望他一旦找到地後,老爺能夠幫他做整個家園規劃,引導他該如何從頭打造樸門生活。

A 也是行動派 (或因為疫情又回溫的關係,迫使他不得不快速行動),他很快在一個半月內找到了他心目中的地,當過戶完成後,他立刻就邀請老爺去看地,希望能給他最初的建設概念。週六我們開了近一小時的車,終於來到他的新天地。整片山林很大,比我們家大四倍,離他最近的鄰居只有一位,開車也要 10 分鐘才會到,我們待在這塊地上一整天,連一台車的聲音都沒聽到,完全符合 A 心目中的深山隱居概念。

老爺和友人 A 在新買的山地上四處查看地勢和土壤質地。

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老爺針對任何一塊地給予的最初開墾建議 (以澳洲為主):
– 首要考量為森林大火,在決定建置房屋前,應先充份了解這塊地最後一次發生森林大火為何時,當時燃燒的風勢和走向,避免在可能的火源路徑上蓋房舍;
– 接著考量水災的可能性。雖然澳洲很乾,但水災也算頻繁,當購買的是一座山林時,一定要考量山谷的走向,並將 catchment 稍加計算,便可得出暴雨發生時,可能有的瞬間雨量,避免將房舍建置在可能淹水的地區;
– 下一步則是充份了解取得這塊地的目的為何,像老爺就跟 A 聊了許久,一步步地引導出 A 想在這塊土地上達到什麼目的:想自給自足? 依家庭人口數跟每週所需的菜,以算出應有的菜圃大小;另外想要乳製品和肉品也自給自足,就可以依地的形勢決定養牛、豬、山羊、綿羊及各式家禽等等。

一整天聊下來(感覺我好多餘…),A 已經有個清楚的方向和概念,而他也預定在兩週之內,開始建造理想中的 rammed earth 自然房屋,到時老爺也會去幫忙和監工,看來今年老爺有得忙了。

* 創建園區的財務規劃 (澳洲)*

這幾天有朋友問到當初想要打造樸門園區時,我們的財務是如何規劃的,想說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基本上若有打算買空地來打造理想家園,預算可以先分成兩塊:

1. 買地的費用;
2. 從零開始的自建和生活經費。

每個國家的地價不同,在考慮買地時,可以先思考:這塊地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我想要單純自給自足、種菜開餐廳推廣從產地到餐桌的理念,或想經營各式工作坊等等;一旦目標確立就可以將需要土地尺寸、偏好的氣候、預算制定出來,再著手找地。

第二部分自建經費則要考量:1) 你想要什麼建物? (依上述的需求一一訂立出來) 2) 這些建設可以自己來嗎? 不行的話就要充分調查當地人工的費用 3) 所需建物的材料費 4)是否需要做大地工程? 等等。最後一個環節則是要考量:從零開始打造園區時,你會去工作嗎? 如果是全心投入的話,就要保留一筆生活費,這部分是許多人會忽略的,往往導致建設到一半就必需被迫去工作賺錢,讓園區建設的計劃延緩。

以我們家的園區和財務規劃為例。我認識老爺前他就已經把園區的貸款還清,所以我們決定移民澳洲後,就著手進行兩年的存錢計劃;當時我們初期想法是希望自給自足,偶爾開些工作坊,而這塊地能在一年之內就生產出我們所需的 30% 飲食,和三年之內把所有建設完成;因此訂出下列需求 (澳幣):

– 一台小貨車 $24,000 (買全新,以避免大修、損壞要額外支出)
– 太陽能系統 $15,000 (隔壁鄰居花了 $24,000 請人裝,我們抓 $15,000 買材料老爺自己裝置)
– 大地工程 $15,000(挖水壩、集水渠和梯田區)
– 至少兩種動物系統$5,000 (含圍籬、購買動物費用、飼料、打造動物房舍等,人工費 0 全是老爺自己打造,若無 DIY 經驗要把請人的費用也計算進去)
– 購買至少 4 個水塔$9,000 (讓水源充足)
– 一年生、多年生菜圃、食物森林、果園的建設費用 $5,000
– 足夠的存款讓我們頭兩年可以完全不用工作,全心投入園區事務 $25,000 (含食物、網路、手機、油錢、保險等各項生活開支)

總額為 $98,000 澳幣,而我們在兩年內存了 $108,500,符合總預算 +10%(預備金) 的目標。

大地工程的費用不小,尤其是挖水庫、池溏、做梯田等各項工程,建議至少花個一年時間觀察自家地形和雨水走向,讓每一分錢都花得值得。

實際來到園區後,上述的項目和財務支出部分多少有些變動,如:

– 我們除了車買新的之外,其他的各項建設都儘量使用二手建材,因此在建材費上省下許多。
– 來到園區 8~9 個月後,鎮上背包客有學習雅思的需求,於是我開始 part-time 教課,一週約 6~8 小時;老爺則是到第三年開始,才偶爾去鎮上中學代課 (平均一年 20~25 天),讓我們預計他至少兩年不工作、全心投入的目的達標。
– 計劃外的雅思家教和代課收入,讓我們當初抓的生活預算撐了近三年,而後續也有錢挖水井、增建哈比屋、樹屋、露營車屋區等,食物森林也擴張兩倍。(其中挖水井最花錢,加上太陽能打水幫浦,總額約 $13,500 澳幣)
– 大地工程最後的總支出是 $16,500,主要是因為園區的第二個水壩挖掘不是很順利,導致預算超標,建議有想做大地工程的版友們,這部分的預算可以拉高一點,畢竟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挖土機開挖後會挖到什麼啊!
– 其他費用幾乎都符合當初的預算,可喜可賀。
– 另外要提的是,老爺在台灣工作的學校有提供一筆近 $25 萬台幣的 relocation 費用,所以我們兩人當時從台灣飛澳洲的機票、海運家當的費用和其他零零總總的支出都有著落,如果有版友是計劃去其他國家買地,記得要再抓一筆搬遷和移民的費用囉。

每年飼養動物的錢,累積起來也是一筆可觀費用。

以上大概就是我們當初的財務規劃和實際執行後的差距。

* 生計/賺錢規劃 *

前幾天在臉書一個論壇上,有人問到如果他有一小塊地,種上「一些」菜,要如何賺點錢?一個小小的開心農場,要如何支撐一個家庭的生活開銷? 然後,我就被 tag 去回答問題了,哈哈哈。寫完後想說也 po 個文跟有興趣的版友分享一下。

樸門原則先說:我們其實是不鼓勵整個農場只賣菜來維持收入,因為每賣出去的一把菜,除非你請吃菜的人把他的便便回收送回來給你,要不然種植這把菜時,從土壤吸取的養分及後面隱含的一些生態資源都回收不回來,長期下來若管理不當,容易造成土壤貧瘠、進而沙漠化。Bill Mollison 曾經在他一個教學影片裡打趣地說:如果你來我的園區參觀有吃個早茶或餐點,沒有至少撒泡尿(做肥料)我是不會讓你離開的 ! 當然若是種植系統有包含動物系統和適當使用在地資源來做各式堆肥進而滋養土地,則可以平衡農場的生態,這部分可以參考許多再生農業 regenerative farming 的案例。

我們當時在澳洲打造的樸門園區 (2013-2021)

回到正題。

我們鎮上的小農朋友們,生活都過得不錯,有些人一年的總銷售額還可以達到 $150,000 澳幣左右,整體來說,如果想經營小規模的農場賺錢,大概可以從下面幾點切入:

1. 了解當地市場並找出合適商機:你的氣候跟土壤適合種什麼很重要,但當地市場喜歡買什麼菜、市場有什麼需求是你可以填補上的,你也必須知道。以我們家溫帶型氣候來看,當地小農種很多蘋果、 stone fruits 再載去亞熱帶區的 Brisbane 賣,價格幾乎都是 1 公斤 $9 ~$20 澳幣不等,因為 Brisbane 附近過熱種不太出來,小農朋友們幾乎都是賣得笑呵呵。

2. 跟當地農夫合作:我們小鎮的農夫們有自成一個組織,透過組織賣作物,人不需每週親自開車到 250 公里遠的市集。雖然會被抽成 30%,但可以使用組織的冰庫、運送卡車、擺攤器材等,的確比自己投資這些生財器具,且每週都必需去小農市集擺攤比起來,省下許多器具、時間和人力成本,還可以全部人一起分攤攤位費。

合作擺攤互利多

3. 多樣化:這部分可以分成三個面向來討論:
a) 銷售管道多樣化:身邊小農們除了會把作物賣去大盤商和 Brisbane 的有機市集外,也會在鎮上的小市集、自家農場外販賣。
b) 作物多樣性:每年大家都會種一些經濟作物,指好賣又好銷的,如蕃茄、節瓜、胡蘿蔔、馬鈴薯等等,但也會種高單價的作物,如、snowpeas、斐濟果、葡萄、蒜頭等,比例大概是經濟作物:高單價 = 65% :35%,如此可跟市場做區隔,也可以分攤氣候天災造成的作物歉收風險性。
c) 收入多樣性:除了種菜之外,大家也都會有其他收入,以其中一位朋友來說,他除了菜,還有蜂蜜 (一年產量約 200 ~300 公升,每公升賣價 $10~12 澳幣不等)、山羊毛 (一年毛可賣約 $6000~7000)、蘋果汁(一年約產 1500~2000 公升,每公升 $5 澳幣) 等等;其他小農們也都各自有不同的收入來源,如賣雞蛋、鴨蛋、豆腐、各式肉製品、起士、果醬、開放農場給人參觀、經營農村民宿、開工作坊教課等。多元收入也是避險的一環。

跟其他小農合作,一起販賣當季蔬果、奶蛋類

額外補充,樸門圈裡有一位先生小有名氣,叫 Richard Perkins,他使用樸門設計模式,在兩年內就把在瑞典的自家農場 Ridgedale Farm 經營地有聲有色,且在這期間就把買農場的貸款全數還清 (只靠農作部分,不包含教課收入)。一年作農約只有 6~8 個月(因冬季降雪順勢休息),收入來源包含:菜、雞蛋、雞肉、豬肉、牛肉、牛奶;等果樹長大後,現在也有水果、各式奶製品和肉製品。他在自己經營的 YouTube 頻道有提到,賣雞蛋算是最賺錢,次要則為肉雞。冬天下雪他就休息、作帳兼寫書和開線上課程,他出了一本書叫:Making Small Farms Work,裡頭有詳細的樸門設計概念和經營農場的數據,教你計算收入、支出和各式成本,並如何使用樸門設計讓土壤保持肥沃,非常適合想投入小規模農業,又想累積財富的朋友閱讀。
(謎之聲,Mr. Perkins 長相俊俏、聲音好聽,解說起各式農場工作時,完全不會嗯嗯啊啊,說詞無比流暢,幾乎很少說錯話,令我們心生敬佩)

* 年種植作物的計算 *

之前有版友問我,我們園區一整年總共種多少公斤的作物? 老實說,我完全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每次我採收完每餐要吃的蔬菜後,根本就沒時間秤重就趕緊煮來吃了,所以才沒有一個統計數字,但我的確有自己一套計算的機制。

我計算的方法基本上是以一年的用量來看。簡單來說,現在才九月初,但我自製的蕃茄醬只剩 1 公升、南瓜只剩一大顆、之前埋進大桶和冰庫的馬鈴薯已經吃完、甜酸醬剩 1 罐、蜂蜜、冷凍蔬菜和冷凍高湯已經完全食用完畢;但各式發酵蔬菜至少還有 6 罐、冷凍青醬還有兩大盒、松子還有五大盒,當然菜園裡還有一些冬季末作物,如蕪菁、牛皮菜、生菜、茴香、大蔥等等,所以是絕對不會餓到。
而我們儲糧的原則在於:儲存夠用直到新鮮蔬果盛產為止。也就是說,假使現在開始種蕃茄,但要到十二月中或底左右才會開始盛產,那麼我們的蕃茄醬就應該要儲備到十二月中才足夠,若我一個星期使用一罐 (500ml),那麼我還缺 12 罐 (現在到12月中還有12週),這就顯現出我去年種的量不足,所以我今年要再多種一排(5公尺)的蕃茄株才行。以此類推,就可以算出今年我大概要多種多少南瓜、馬鈴薯、節瓜、玉米筍、茄子、九層塔等等。

每年夏季到秋季末就是將盛產作物發酵、煮成醬料的忙碌時節;將整個櫥櫃填滿成為每年種菜的目標,漸漸地也可以由此推算下季該種植的菜量。

以去年的旱災嚴重度來看,我們的備糧還不差;若今年水情持續好下去,我們種滿一整年的糧食(去除穀物和肉品) 應該是沒問題的。有在種菜的版友們,你們是怎麼計算自己一年到底有沒有種足所需的糧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