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出門去小鎮一週一次的農夫市集走走,發現整個市集搬到小鎮的另一頭了 ! 現在正處於許多作物的盛產季,小農組織們決定搬到大一點的場地,不僅能容納較多的蔬果,停車也較為方便。

我一邊跟小農阿姨聊天,眼睛一邊瞄著兩、三排堆著滿滿有機玉米、蕃茄、節瓜、花椰菜、蛇豆、洋蔥、蘋果、梨子、柿子的桌子;不自覺地想把家裡沒種、或還沒熟成的蔬果都買回家 ! 突然想到上次在 Brisbane 上一日工作坊時,有位與會的媽媽提到:我很少把冰箱塞滿,購買時都抓一個星期的菜量。

不把冰箱塞滿,其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之前看澳洲 ABC 電視台拍攝的 War on Waste 節目時,就已經知道澳洲平均每年每戶丟進掩埋場的家庭廚餘約 345 公斤 (!!!),這不包含每年農場淘汰掉跟超市龍頭丟棄的量。而根據調查,烹煮過多、卻不知如何利用隔夜菜,或不想吃隔夜菜,是家庭廚餘過多的主因;而其次則是購買過量,而導致吃不完、或將食物放置在冰箱,等到保存期限過了才發現…所以說,不把冰箱塞滿,真的很重要。除了可以一目了然知道冰箱裡有什麼食材可以烹煮之外,也可以時時確認每個食材的保存期限。

2014 年時,英國就有檢討超市 “Buy one get one free” 促銷手法的聲浪,認為這樣的手法會鼓勵消費者不自覺地購買過量的食物,進而導致浪費;當時各方學者、環保人士都希望政府能出面立法限制超商們這樣的促銷手法,但後續有點不了了之…一直到近年來,英國政府開始重視起國人肥胖的問題 (英國是目前全歐洲肥胖症患者比例最高的國家),終於立法決定在 2022 年 4 月正式禁止超商用 “Buy one get one free” 或 “Two for one” 的手法來促銷不健康(高糖、高脂肪量)的食物,如洋芋片、汽水、蛋糕、高含糖量的早餐穀片和 pizza 等微波/烤箱加工食品等等。雖然英國最後立法是為了讓國人減肥,但希望也能間接促成家庭廚餘量降低。

準備結帳前,我認真看了一下購物袋,最後決定只買兩根玉米(家裡現在只有玉米筍)、一把紅蘿蔔、幾根秋葵(新一批還在長)和一袋蘑菇;想到園區菜圃裡的菜和不把冰箱塞滿的精神,我只能消除想嚐鮮吃不同蔬果的慾望啦~

前幾天跟一位雅思的學生聊天,聊到她居住地目前的菜價(新南威爾斯,離雪梨開車約三小時路程),她小小抱怨地說某次去超市想買大白菜,但一顆要價$13澳幣,讓她買不下手,聽到這個價錢讓我好驚訝 ! 前陣子家裡的大白菜都拿去發酵泡菜了,後來想喝白菜湯時,在農夫市集買了一顆朋友種的有機大白菜,印象中是一顆 $7,跟她在超市看到非有機的菜差了 5 澳幣,讓她驚呼怎麼價格差這麼多?

我想很多人對有機或無毒菜的印象都是貴,但其實以超市浮動不已的價格來說,有時候在農夫市集購買的菜,價格浮動其實較小。我個人認為主因是大部分的小農們都不是單一農作,而是多樣性種植,這樣收入較多元,風險也較小,價格自然就比較穩定。以 tom 叔叔的農場來說,他每年農場的收入平均介在 14~16 萬澳幣之間,這些收入來自於各式水果、蔬菜、蜂蜜以及山羊。以水果來說,他的農場裡有常見的蘋果、各式桃李梅和葡萄,但也有賣價較高的日本柿子和濟果;當水情良好,蘋果和各式桃李梅的賣價較低時,他的收入可以用柿子和濟果補足。而每年他也會視狀況選種 1~2 種經濟作物(大量種植、賣價稍低,直接賣給中盤商),如蕃茄或節瓜,而同時間他也會種上半公頃各式各樣其他的蔬菜 (至少15種以上),在鎮上的小農市集販售 (小量種植、賣價較高)。加上養蜂授粉帶來的蜂蜜產量(每年至少 100 公升) 和每年可剪兩次的山羊毛,讓他的年收入非常固定。而我們身邊的小農朋友們幾乎都是用如此多樣化的模式在經營自己的農場,只是除了一些基本的作物外,他們都會有個人風格的 niche market,如:無毒豬、雞、雞蛋、莓果、無花果等等。英文有句話說: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the same basket 別把所有的蛋都放在同個藍子裡,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在小農市集買菜的最大重點,在於可用我們的金錢直接支持小農們,一般來說他們至少可以拿到 60% 以上的收益(每個市集的抽成/攤位費不同,像我們鎮上的市集是抽 30%),對比於超市給付的價格,高上許多。當然在小農市集買菜的好處還有很多,但光是價格穩定和能給予小農較好的經濟來源這兩點,就讓我學生直呼搬去墨爾本後,一定要好好調查小農市集,用行動支持在地小農!